1 去医院化
床头安装医疗带
视作病患没有爱
房间走廊的中间区域,“护士站”的设计突出,三个大字格外醒目,如果不特殊说明,上图分明就是医院住院部而非养老机构楼层。即使服务再人性,配色再柔和,从设计布局上也没有逃脱医院的样子。

请看上图,高级病房的既视感。专业的医疗病床,床头明显的医疗带,虽然无不体现着医疗保障实力,但就养老机构而言,却是要尽量避免的。老人在入住时,就算是自身患有病痛,也不希望自己是去住院,房间内的医疗化配置非常容易使老人产生消极、恐惧、绝望等负面情绪和极大的心理压力,从而严重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健康。

推荐设计“隐藏式医疗带”,专业化的设施,端口更为小巧,用装饰画框巧妙地将医疗带修饰隐藏,仅供所需时使用,房间增添装饰性又保证功能性。
2 去宾馆化
长长走廊两边房
房间整齐都一样
上图中的楼道设计沉闷空洞无变化,因为安装了明显的扶手,才与一般宾馆、招待所有些差异。试问入住老人要适应多久,才能快速找到自己的房间?试问护理员要准确达到指定老人房间,又能有多迅速呢?

再举个“高大上”的养老机构房间,犹如星级酒店的套房,豪华考究却过于冰冷,成本造价先不提,光是第一印象就不像是个可以长期生活于此的“安乐窝”。
现在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推崇家庭化的空间设计,根据机构定位、客群需求、入住年龄等仔细布局,设计多房型以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家庭的养老需求。适老化空间、亲切感设计,使得老人入住即安心,住进养老院就像搬了个新家一样,静待岁月,心中欢喜。
3 去军事化
统一服务别要求
统一管理没自由
统一着装,统一行动,这种看似“规范化”的管理制度背后,是老人“被动式”的生活模式。这里没有活力、没有欢乐,甚至自由、自主、随心所欲都被限制和剥夺,这样的晚年生活不禁让人唏嘘。

“排排坐,吃果果”的场景仿佛从托儿所延续到了“托老所”。图片虽然无言,但却可以强烈感受到老人们的无奈。
最好的养老理念是像“荷兰生命公寓”,不能限制老人们的自由和权利,不去人为干涉老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。很多事情要由老人们自己说了算,根据自己的意愿去生活,让老人们生活得更加体面,生活得更有质量。
4 去机构化
日常生活形式化
活动安排行政化
养老机构作为经营单位,不免时常会有上级检查、媒体采访、接待参观等社会化对外事项。我们呼吁机构在处理此类行政事件时,不要把老人当“模特”、当“群演”,尽量不要影响老人正常的生活状态,保护和尊重老人的隐私和习惯。

规章制度、管理条例、安全须知、操作规范等装裱上墙的做法,在机构中已经见怪不怪了。但谁会在自己家里挂条例、贴标准呢?在机构内为了给老人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氛围,请将此类“条条框框”移至团建培训室或员工活动区。
鼓励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“私人订制”的生活环境,各种风格的居住环境任老人们挑选。老人们入住时,可以携带自己原来的生活用具,或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喜好改造环境等。用老人们自己的手工、书画作品,文娱锻炼用品,活动照片装饰起居空间,比起“制度上墙”要暖心亲切的多吧。
小 结
曾经,我们在X地区参加研讨会时,一位当地养老事业分管领导M局长的发言令我很是难忘,他说“我想请各位谈一下养老机构到底是个什么地方,或者我们可以说说它不能是什么地方。我们要以长期居住者的角度而不能以参观者的姿态去考虑设计。”作为养老行业的从业者,重要而宝贵的品质就是共情,养老机构的设计师作为项目产品链上的第一梯队,要真正与老人感受产生同频震动,将老人需求作为设计的前提条件。养老机构不是医院、不是宾馆、不是部队,甚至不是机构,它是——老人的家!